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老科协举办《南极时域天文观测的机遇与挑战》学术沙龙活动

2025-10-22 18:0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5﹞ 一四七期(总第1330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51022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老科协举办

《南极时域天文观测的机遇与挑战》学术沙龙活动


2025年1017日,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承办的《南极时域天文观测的机遇与挑战》学术沙龙在上海分院成功举办。

学术沙龙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上海市老科协、上海分院、上海分院老科协、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等相关单位老专家、学者共36人出席。

沙龙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老科协主任祝如荣研究员主持。他表示,千百年来,宇宙探索的火种点亮了人类社会进步的道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深耕极地探索,以科考数据、科研成果揭开南北极的神秘面纱,既为全球气候研究、生态保护提供关键支撑,也推动人类在极地资源利用、极地科技领域不断进步。上海天文台百年耕耘,从光学观测到射电探索,从雪域高原到南极极区,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步步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为此南极天文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备受关注。

学术沙龙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纪拓研究员,作题为《南极天文机遇与展望》的主旨报告, 南极大陆存在着优越的天文观测场所,“观测太空和宇宙”是国际南极研究的六个优先领域之一,也是我国极地基础科学研究的六个优先领域之一。2005年,我国南极考察队实现了人类首次由地面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开始了对这片极具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区域的研究。2008年,我国天文学家在冰穹A开展了首次天文观测环境调查,发现其巨大的利用潜力。2009年,我国南极昆仑站在冰穹A建成,推动了南极天文学的发展。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泰山站落成十周年致贺信,视察了雪龙号,并做出了“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重要批示。

纪拓研究员的报告聚焦了中国南极天文领域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考察站建设、天文研究历程、天文观测台址优势、观测成果及未来规划。中国在南极昆仑站冰穹A建立的天文台站展现出全球领先的观测优势:视宁度优、水汽含量低、晴夜率高,具备地面最佳观测条件。我国已在此取得多项突破,包括首次探测引力波光学对应体、批量发现系外行星候选体、开辟太赫兹观测新窗口等。未来将推进南极极端环境下天文观测的能源、通信、运维能力,支撑大型天文观测计划的实施。并加强数据实时传输与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南极天文与空间监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钟靖研究员,作了题为《南极天目凝视计划》的专题报告。

报告以南极天目凝视计划的科学目标为引领,系统梳理了拟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覆盖行星防御预警、高轨道倾角小天体探测和暂现源天体物理研究。论述了具备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完备观测的显著优势,凸显其在服务国家安全与推动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价值。报告详细介绍了该计划的技术路线与实施方案,并展示了原型机在南极的长期稳定运行成果,以及第二代样机的技术升级。这些成果将为我国在南极天文领域迈向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沙龙围绕南极天文的科学机遇、技术挑战与国家战略展开深入交流,与会专家指出,南极冰穹A具备全球领先的观测条件,是我国实现天文领域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重点探讨了多学科协同观测体系构建、利用AI海量数据智能处理、能源保障等关键议题,并分析了国际合作模式、高原医疗预防与保障、极地生态保护等现实挑战。专家建议,要充分发挥上海的多学科资源优势,加强跨学科协同攻关,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推动南极天文融入国际大科学计划。此次沙龙形成了"科学引领、保护优先、合作共赢"的发展共识,为我国南极天文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空天研究所姜鹏所长指出,当前我国在南极领域的研究已进入重要阶段,南极工作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其研究成果不仅关乎极地科学,更可迁移应用于其他领域。尽管面临多方面挑战,但持续投入研究将为提升我国极地研究国际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前台长,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志强研究员指出,尽管我国南极研究起步较晚,但南极蕴藏着巨大科研机遇。建议对标国际科学前沿,稳步推进南极天文发展。强调中国需在南极领域提升国际话语权,借助上海的“天时、地利”优势,合作共赢,共同为国家在该领域抢占制高点贡献力量。

上海分院纪委书记孔朝晖高度赞扬了老科技工作者在科普活动、科技咨询、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和做出的重要贡献。指出沙龙活动自2017年开展以来,紧扣国家和上海发展需求,围绕科研经济热点和难点开展交流,并多次在科学院智慧火花上发布,希望做响这个品牌。强调当前正值中科院抢占科技制高点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分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老科协和老专家们的工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同时也希望我们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海市老科协常务副会长于晨指出,两位专家的主题报告非常精彩。高度认可上海分院老科协长期坚持的“科技沙龙”模式,通过一线科学家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进展,既能让大家了解国家发展动态,也为退休同志及所在单位与科研团队开展新合作创造了可能,希望这类工作越做越好。建议南极天文研究团队加强多渠道沟通、推进多元化协作,深化科研探索、拓展合作空间。同时祝愿科研团队在工作中持续进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希望退休老同志在发挥余热的同时注重身体健康,共同为国家科技服务等事业助力。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理事长马扬教授指出,会议选题兼具科学前瞻性与前沿性,且关乎地球安全,彰显国家实力;报告条理清晰,内容精彩。会议组织有力,上海分院老科协展现出有影响力的水准,活动形式民主,氛围轻松活泼,交流深入充分,是一次成功、有显示度的活动。老科协工作意义重大,能让老同志有事可做、保持年轻状态。也衷心期待上海分院老科协发挥独特优势,更进一步,打造更具影响力的高端沙龙活动,为南极天文及其他诸多科学领域的交流协作与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

上海分院老科协主任祝如荣强调:科研工作者使用国家科研经费责任重大,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科学研究,都需不负期望,努力奋斗,实现国家的期盼。近百年来各国为探索宇宙奥秘、推动人类社会进步付出了巨大努力,人类已迈入全新的天文学时代。随着空间探索与开发能力提升,小行星监测、深空探测、空间站建设等领域不断推动技术进步,未来人类探索月球、火星及更遥远太空,都离不开天文学的支撑,同时也需持续破解宇宙未解之谜。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老科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