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2025年 第一零二期(总第1285期)

2025-07-11 18:0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5﹞ 一零二期(总第1285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5711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国科大分会成功举办

地球人类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学术沙龙


202577日,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主办,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国科大分会承办的“地球人类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学术沙龙在玉泉路校区举行。此次学术沙龙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特聘教授李忠海做主旨报告,院老科协顾问孙建国、副理事长曹以玉、国科大副校长牛晓莉,与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生物物理所、植物所、动物所、理化所、国家地震局地球所、国科大各学院的30余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沙龙由国科大老科协副理事长彭工教授主持。

李忠海教授作了题为“地球人类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的主旨报告,介绍了地球在太阳系行星中特有的宜居性,指出地球内部的构造格架演化和挥发性物质循环对地表宜居环境起到的重要控制作用。报告阐述了:一是固体地球的演化历史。早期地球以岩浆洋为特征,学界围绕其成因提出了行星撞击假说。地球随后经历了自下而上的冷却过程以及热管构造等散热模式并逐渐冷凝。现今地球以板块构造为特征,“威尔逊旋回”描述了板块从新生到消亡的全过程。然而板块构造是如何起源的这一科学问题,尽管前人提出了渐变、突变和周期过程等多种假说,但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二是宜居地球的大气环境的演化。地球相对于金星具有更高的氧气含量和更低的二氧化碳含量。地球经历了大气“减碳增氧”的演化历史,前人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早期地球碳泵和板块构造碳泵的假说。三是围绕地球内外系统间的挥发性物质,如水、碳、硫、氮、磷的迁移与循环,介绍了数值模拟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实现全地球化学要素建模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李教授从地球系统角度做出总结和展望,将地球的构造格架比作人体的肌肉和骨骼,将地球的挥发性物质比作人体的神经-血液-淋巴,地球各圈层的物质能量演化如同人体系统一样是紧密耦合的;对时空尺度不同的地球内部系统和地表大气环境系统的演化进行耦合建模,将会进一步深化对地球人类宜居环境的形成及演化规律的科学认识。

精彩的报告引发了热烈交流和讨论。王昌燧、赵战生、黄勇、佟仁城、李世愚、刘渝珍、刘二中、林秋雁、秦大军、刘铨良、张谦琳等与会专家、学者从自身专业背景出发,围绕报告内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见解。

孙建国在讲话中称赞此次沙龙活动内容前沿且新颖,引发了专家们热烈的讨论,并期待学术沙龙活动在国科大多学科交叉的优势下越办越好,让更多的老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推动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牛晓莉在总结时对此次沙龙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感言被老教授们求知若渴的精神风貌所感染,感谢他们的支持与信任,表示学校未来会持续支持老科协开展各项活动,全力为退休教授学术交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国科大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