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 第一零三期(总第1286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5﹞ 第一零三期(总第1286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5年7月11日
中国科学院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物理所分会举办
“癌症(肺癌)发生机制与防治”学术沙龙
2025年6月27日,“癌症(肺癌)发生机制与防治”学术沙龙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生物物理所分会承办,分会理事长赫荣乔研究员主持。院老科协副理事长曹以玉、常务理事黄勇及办公室主任黄玉萍,生物物理所纪委书记舒春英等出席活动。来自国家纳米中心、北京老年医院及中国科学院多家院属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同时该沙龙吸引在了职人员及研究生参加。
舒春英书记在致辞中向奉献毕生的老科学家致以崇高敬意,总结了老科协生物物理所分会的工作成果。面向“十五五”规划编制,她强调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恳请老科学家担任战略顾问,推动“银发智库”平台赋能青年人才创新,为生物医学领域自主攻坚注入薪火传承之力。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研究员做《融合技术赋能抗肿瘤药物创新》主旨报告。他首先阐释了多学科融合驱动的肿瘤治疗范式革新,团队基于生命体系中“功能涌现关键尺度”的生物学洞察,创新提出肿瘤稳态调控理论,通过智能纳米技术重构病变微环境而非单纯杀伤细胞。其研究团队从微生物中获得启示,发现细菌半里蛋白GroEL具有独特的疏水空腔结构,可高效负载化疗药物并利用肿瘤组织特有的高ATP浓度触发构象旋转,实现药物在病灶部位的精准爆发式释放,突破传统载体难以响应生理信号的局限。
为解决蛋白载体临床转化瓶颈,团队转向可编程的DNA纳米技术平台。通过精巧设计矩形DNA折纸框架,表面修饰特异性识别肿瘤血管标志物的分子探针,同步搭载凝血酶形成复合功能系统。当该结构抵达癌组织时,其级联放大机制可诱导局部血栓形成,高效阻断肿瘤血供并协同化疗药物完成双重打击。动物实验证实该策略显著抑制原发灶生长并阻止转移进程,为实体瘤治疗开辟新径。
面对肿瘤异质性临床挑战,团队开发出个性化术后防复发疫苗。创新性整合患者肿瘤膜蛋白与工程化细菌内膜,构建出全抗原保留的纳米颗粒疫苗。这种设计突破传统新抗原预测的局限性,完整保留肿瘤表面百余种差异蛋白信息,同时借助细菌佐剂强力激活树突细胞,成功诱导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当前已在骨肉瘤术后患者中验证初步安全性,为防复发策略提供新方案。
在基础研究层面首次揭示“肿瘤与干细胞共享增殖信号通路”的重要规律,据此设计靶向多肽疫苗。临床前研究证实其能清除异常增殖细胞而不损伤正常干细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癌症预防。目前团队正推进DNA纳米载体克级量产工艺,并与医药企业合作推动血栓靶向疗法进入临床转化通道,标志着纳米医学从实验室迈向病床的实质性跨越。
北京老年医院胡小龙博士的邀请报告深度剖析了中国肺癌防治核心挑战,指出男性高吸烟率与女性长期暴露于二手烟、厨房油烟的复合危害。首次揭示PM2.5治理与发病率下降存在20年迟滞效应,证实慢性压力可导致免疫细胞活性骤降40%。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防控体系:力推“三同原则”肺结节随访标准(同医院/同设备/同医师),倡导心理评估纳入早筛体系,强调社区医疗对老年带瘤生存管理的关键价值。
生物物理所赵保路研究员通过数十年研究,揭示自由基在癌症发生中的双刃剑作用——既是免疫哨兵又具致癌风险。团队验证天然抗氧化剂的临床应用效能:茶多酚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使肿瘤微血管密度降低60%,每日饮用10杯绿茶可延缓肺癌进展7-8年;虾青素独特跨膜结构显著提升NK细胞活性。针对戒烟难题,其研发的茶酸滤嘴实现三月成瘾率下降76%,呼吁构建行为干预与生理阻断融合的综合体系。
在交流讨论环节,胡坤生、吴瑞华、张相岐、赫荣乔、黄勇、孙命等专家先后发言,充分肯定了主旨报告和邀请报告,并从物理学、心理学等跨学科角度,对癌症的防治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他参会人员也积极参与讨论,取得了很多收获和共识。
曹以玉副理事长高度评价了本次沙龙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认为沙龙聚焦癌症防治这一国家重大民生需求,充分展现出老科学家的深厚学术积淀与社会责任感。同时感谢生物物理所分会长期以来对院老科协工作的大力支持。
通过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不仅加深了对癌症发生的认识,也为癌症的预防提供了多样化的见解。生物物理所分会将继续建设交流平台,为新老两代科学家们搭建桥梁,为新时代中国的科技事业贡献一份独特的力量。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生物物理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