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义老师走进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助力“高水平推进组织建设 老科技工作者作用发挥项目”
科学家精神宣讲简报
﹝2025﹞第73(总第290)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25年11月13日
高登义老师走进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助力
“高水平推进组织建设 老科技工作者作用发挥项目”
2025年11月12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专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登义老师,受邀走进北京市丰台区外国语学校,为四年级100余名师生带来“南北极故事”科普报告。本次活动是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中科科技培训中心携手助力北京市科技社团服务中心“2025年高水平推进组织建设—老科技工作者作用发挥项目《科学家进校园 科普报告活动》重要环节。本场报告旨在通过科学家事迹分享,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本次报告以“南北极简介”、“南北极故事”、“南北极的启迪”三部分为主线。高登义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南北极的核心地理差异:南极以大陆为主体,冰盖广布,中国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等科考站点在此扎根;北极以北冰洋为核心,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北极“绿洲”奇观——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蒲公英、雪绒花、灌木等植被在此生长,北纬70度附近甚至出现森林,打破了“北极仅为冰雪荒漠”的传统认知。
在生物生态部分,高登义研究员通过生动的科考案例,讲述了南北极动物的生存故事。北极熊不仅是极地的“标志性居民”,更展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好奇与互动——曾主动找回科考人员丢失的遮光罩、手套,试图寻找失主;面对北极海冰缩减、海豹数量变化的环境挑战,北极熊主动调整捕食策略,从传统捕食海豹转向捕鱼、捞食海带、捕食鸟蛋,甚至尝试吃草,以极强的适应能力应对环境变化。而南极的8种企鹅(帝企鹅、王企鹅等)则呈现出高度规律的社会行为:通过“对歌求偶”确立伴侣,“衔石筑巢”构建家园,雄企鹅承担孵蛋职责,幼企鹅进入“幼儿园”群居成长,展现出极地生物的秩序与温情。
基于对极地自然与生物的观察,高登义研究员提炼出三大人文启迪:一是王企鹅在集体游泳中灵活变换阵型,即便“失利”仍总结经验、期待来年,传递出“直面挑战、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二是以南极柱状极光、北极绚丽极光为喻,象征“诚信如极光般纯粹”,强调诚信是为人处世的根本;三是北极熊顺应环境变化调整生存策略,印证了达尔文“对变化快速反应的物种更易生存”的论断,为人类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慧借鉴。
报告最后,高登义研究员呼吁,南北极是全球气候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器”,更是蕴含科学奥秘与人文智慧的“自然课堂”。希望更多人关注极地保护,走近南北极探索自然规律,将极地生物的坚韧、协作与适应精神融入生活与工作,以科学态度与敬畏之心守护地球家园。
此次报告不仅普及了极地科学知识,更让听众从自然现象中汲取人文力量,为推动极地科普与生态保护理念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丰台区外国语学校供稿改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