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简报 > 协会工作简报

2024年 第五十一期(总第1011期)

2024-04-22 18:0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4﹞ 第五十一期(总第1011期)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4年4月22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分会举办

“中国月球和火星探索之路”学术沙龙

2024416日,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协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和中国老科协支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分会承办的学术沙龙“中国月球和火星探索之路”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A601会议室举行。

中国科学院老科协理事长孙建国、副理事长陈树堂、顾问张志林、办公室主任黄玉萍等嘉宾、以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赵士洞等兄弟单位多位研究员参加了沙龙活动。国家天文台分会理事长汪克敏主持沙龙活动,分会秘书长、副理事长、资深研究员、以及课题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并热烈互动。

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团组》研究员苏彦,应邀为此次学术沙龙做主旨报告,全面且详细地介绍了中国月球和火星探索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和未来发展。

深空探测不仅是中国航天实力的象征,更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自2007年我国首次月球探测任务“嫦娥一号”起,中国在探月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嫦娥四号”月球背面的首次探测,到“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成功返回,“绕、落、回”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技术迎来了新的飞跃,展现出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坚实实力。

在火星探测方面,中国同样取得了重要的里程碑式进展。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2021年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2021年11月8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准确进入遥感使命轨道,开展火星全球遥感探测。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首次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天问一号对火星的表面形貌、物质成分、电离层、磁场等的科学探测,实现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而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苏彦研究员表示,中国的深空探测规划持续,势头强劲。2024年3月,成功发射鹊桥二号中继星,为后续任务提供中继支持;即将发射“嫦娥六号”将执行月球背面样品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开展月球南极探测、以及“天问二号”将进行周期10年的小行星和彗星探测任务等。这些探测任务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和科学技术的不懈追求。通过这些努力,中国旨在进一步深化人们对太空的认识,拓展人类文明的边界,为人类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技术作出更为重要的贡献。

随后院老科协领导和与会各位专家纷纷参加提问,会议进入了热烈的讨论阶段。就月球和火星深空探测领域,与国外航天大国相比,我国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等问题,苏彦研究员给出了细心的解答。

美国在月球和火星深空探测领域起步较早,执行多次任务,发展了工程技术,并推动了科学研究基础。而我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显示出迅速增长的实力。首先,我国在深空探测任务拥有国家的强大支持,一直稳步推进。例如,除了正在实施的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探月任务和天问二号任务,也在开展天问三号火星采样、天问四号木星卫星探测、载人登月等后续任务的规划和关键技术攻关。随着我国深空探测任务的成功,面对着复杂的政治形势,我们正致力于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同时也积极寻求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以共同推动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

最后会议邀请院老科协理事长孙建国、老科协顾问张志林、老科协赵士洞等领导做总结发言,大家一致表示,看到我们国家在月球和火星深空探测方面取得了如此丰厚的成就,逐步实现了我们想要赶上甚至超越国际航天大国的目标,感到非常震撼和欣慰,深空探测任务的成功为我们国家增加了民族自信心,在国际上展现了大国的实力,非常了不起。

与会者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苏彦研究员通过生动形象、详实细腻的报告,为我们清楚地科普了中国在月球和火星深空探测两项工作的进展,我们应该响应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更好地向公众科普我们国家的重大科学任务进展情况,传递更多地科学知识。

沙龙在热烈互动交流后大家意犹未尽,进行了合影留念。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