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简报 > 协会工作简报

2022年 第三十四期(总第708期)

2022-06-22 17:00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2﹞ 第三十四期(总第708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2年6月22日

   中科院老科协地质地球物理分会 组织线上收看

  科普论坛“我国碳中和战略的思考”

  2022年6月17日,中科院老科协组织科普论坛,由中国气象局碳中和中心张小曳院士做主旨报告“我国碳中和战略的思考”。地质地球物理分会组织了部分会员在线上收看。

  张小曳院士在报告中谈到:

  人类活动已经影响到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是通过向大气中排放了过量的大气成分,影响了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云,进而影响了天气和气候。

  当今各国关注的是人类活动因素控制下的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每个区域的很多极端天气事件。

  自201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发布以来,全球范围内观测到的热浪、陆地区域强降水、干旱和热带气旋等极端事件已经加强了。

  热浪、干旱、洪水以及气候变暖和海洋酸化已经对数百万人的水、能源、食品和营养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气候变暖已经在过去的50年里,使中低纬度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增长缓慢;在全球范围内能源生产(如水电)在干旱年份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气候与其他驱动因素的相互作用,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人口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经历严重缺水;累积起来,这些影响威胁到实现有关零饥饿、水和能源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其中,81-91%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约10-20%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产生的。“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这部分二氧化碳,除了被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碳汇吸收,还有44%留在了大气层中。我们的碳中和目标,实际上就是要把这44%的二氧化碳中和掉或替代掉”。使存留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对应的人为排放量与人为去除量达到平衡。(人为去除是指利用风能、太阳能、氢能、核能、水能替代化石燃料(煤、油、气),加上人为增加一些生态系统碳汇等)。或完全消除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人为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的发言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社会提出,中国要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我们不能为了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索取或破坏绿水青山。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是未来我国要走与过去四十年不同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在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优势产业链的经济区域已经形成。我国在新能源、智能汽车、数字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未来的潜力巨大。

  中国拥有着丰富的凤、光、水电资源。在青藏高原充分利用丰富的水利资源和阳光资源,建光伏发电,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地区阳光充足,也适合建光伏发电。38年后不依赖于化石能源。我们使用的将是零碳能源。

  报告由中科院老科协张志林局长主持,张志林局长对张小曳院士的报告表示感谢并说到:小曳院士以他深厚的科研积累,详实的数据,让我们了解了气候变化的严格,了解了碳中和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提出碳中和的战略意义,最后描述了实施碳中和的重大利好,和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的美景,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感悟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全局谋划、英明决策、我们幸运幸福,我们也看到了科学家们为了实施碳中和战略,为了实现在2060年我们达到碳中和的要求,他们在勇攀高峰、艰苦拼搏。小曳院士在报告中提到: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我们希望我们的科学家、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中国的大地上。

  听完报告后,大家对张院士提到的“合道而顺德”一语联系到,为什么‘双碳’之路必须要走”。一来,这是利己利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体现了我国主动承担全球环境治理责任的大国担当;二来,此举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践行,也标志着我国将走上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第三,随着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打赢蓝天保卫战”等生态环保工作的成效,我国已经具备了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能力与实力。

  我们分会的许多老同志都去过我国的云贵川藏和西北地区考察和长期工作,对哪里的丰富水利和充足的阳光有很深的印象,蕴藏着实现零碳排放的资源。我们研究所设有地热研究机构,他们对我国的地热资源的利用,也提出了计划。

  通过听讲座使更多的老同志对碳中和有了更深的了解。

张志林局长主持


      张小曳院士做报告


收看一


收看二

  (中科院老科协地质地球物理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