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简报 > 协会工作简报

2021年 第六十期(总第596期)

2021-05-26 11:31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1﹞第六十期(总第596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1年5月24日  

      

中科院老科协地质地球所分会参加
“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
 
  5月19日,地质地球物理所党委举办“两弹一星”精神座谈会,传承老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并为参加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的我所的科学家、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者颁发了“两弹一星”科研工作纪念章。研讨会邀请了院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房自正、欧阳自远院士、王思敬院士、院党史学习教育督导组组长刘松林书记。所党委书记张小雷主持会议,研究所党政领导班子、“两弹一星”参试人员代表、青年科研骨干、管理部门负责人等约70人参加。
  所长吴福元致辞。他表示:“两弹一星”凝聚着科技工作者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赤胆忠心,是新时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研究所始终把国家利益、国家目标、国家任务放在第一位,是一支忠诚、可靠、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注定将在科技强国建设的征途上铸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   
  吴福元所长为研究所曾参加“两弹一星”科研工作人员颁发、佩戴纪念章,并为老同志们送上问候与祝福。
  欧阳自远院士讲了上世纪60年代初,在候德封所长的组织下,主持国防科委工作的张爱萍上将来到地质所,当面与我讨论地下核爆炸的选址工作,并要求做到地下核爆炸时,不冒顶、不放抢和闷在地下(污染物不能溢出)。我当时就组织了16个人的攻关小组。在1964年初进入新疆选址,约3-4个月,反复登上500-600米的高山。几次论证,确定了首次地下核爆炸的地址。
  王思敬院士回顾了参加地下核试验的经历,自己是工程地质专业的,要去研究大型地下硐室的安全问题。当时就是国家的需要。他告诉年轻的科研人员,不要拘谨于小的研究领域,要以国家需求为主,科学才能发展。
  李幼铭研究员代表“两弹一星”参试人员,感谢党委组织这次活动。并回顾了在地面核爆炸如何防护电磁波辐射,如何取得好的观测记录的日日夜夜。
  与会人员一起观看了《两弹一星扬眉吐气》的党史故事,并围绕“国家队、国家责”主题研讨座谈。
  在座谈中,参试人员王广福、徐礼国、林邦佐、陈岳忠、张玉云等先后发言,并强调为保证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工作、前沿工作的艰苦,充分体现了大力协同的作风。
  在上世纪下半叶,中科院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参加“两弹一星”的研制,是在很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地球物理所和地质所从1961年到1978年,在长达18年时间里,先后承担了核爆炸的选址、地震观测和地震侦察等军工任务,参加人员多达249人。在工作中,需要多种类型观测仪器,如要求能防水、防震、防电磁波、防光辐射和核辐射,并应具有遥测和自动控制等功能。为此,全所集中了最优秀的技术人员投入了仪器理论研究和仪器设计工作。发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为中华民族赢得国际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松林充分肯定了研究所本次党史学习教育形式成效,赞扬了研究所勇担“国家事、国家责”的强烈意愿和积极作为,并对今后党史学习教育和科研创新提出殷切希望。房自正在讲话中指出,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用汗水和鲜血凝成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需要永远传承、弘扬和发展,强调年轻科技工作者要自觉对表对标“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将学习成效和学习传承体现在科技创新和担当作为上面,在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中作出应有贡献。   
  张小雷在总结讲话中表示,老一辈科学家用他们的青春岁月生动演绎了“国家任务”和“国家使命”,他们的事迹令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使大家对“国家人,国家队,国家责”有更多的体会和理解,相信发自肺腑的感动和激动必然会感染和传递给后来者,激励后辈们接续努力、砥砺奋进!
  地质地球所分会孙克忠等老科协会员参加了座谈会,并佩戴上了“两弹一星”纪念章。
  图1. 座谈会会场
  图2.座谈会参会领导
  图3.吴福元所长为王思敬院士颁发、佩戴纪念章
  图4. “两弹一星”参试人员合影
 
  (中科院老科协地质地球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