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园地 > 科普论坛

科普工作简报(19.05)“科普论坛”专家助力中科院“3H”工程(二十五)

2019-04-02 16:04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科普工作简报

2019﹞ 第5期(总第702期)

中科院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      20193月23日

-----------------------------------------------------------

“科普论坛”专家助力中科院“3H”工程(二十五)

——滕吉文院士报告“动荡的地球”

  2019年3月22日,春分刚过,中国科学院滕吉文院士为北京中科启元学校四五年级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动荡的地球》的报告。

  报告开始前,主持人首先介绍滕吉文院士爷爷:今年已经85岁,但一直奋战在岩石圈物理与地球动力学研究的第一线,为地球物理学这一前沿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了迎接滕爷爷作报告,同学们专门撰写了一首有关地球的小诗《动感的地球》献给滕爷爷。随后,同学们和滕院士一起玩起了“春分立蛋”的游戏,从而引出了地球磁场的解读,报告开始。

  滕院士首先讲解了地球物理学的概念,并用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诗句来概括地球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不可视的,必须越过地平线去抚摸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动态脉搏。接着,滕院士阐释地球内部的“动荡”,“了解地球内部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滕院士如是说。首先,中国实现快速工业化,经济腾飞,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中国“地大并不物博”。其次,地球内部不仅是能源供给的场所,同时又是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策源地。尤其是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唯一场所,地表资源支撑了生命系统很多亿年了,拓展生存空间,改善支撑环境,就成为人类的必然选择。因此,向地球深部汲取资源,探索地球灾害的孕育、发生和发展的真正过程,成为人类永续发展的需求。而这所有需求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地球内部运动。在滕院士详解了地球内部运动如何形成地震后,告诉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地震不仅造成了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也会带来永久的自然地貌的改变以及对人类精神的创伤。“但目前比较难准确地进行地震预报,主要原因在于入地难。” 滕院士说。地震的发生一般分为浅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破坏力最大的是在地壳内部33公里之内发生的浅源地震。但由于条件限制我们无法探测。另外,由于大地震不是常常发生,很难寻找地震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最后滕院士勉励同学们:能否准确地预测地震,也许还要靠未来的你们,希望你们能够好好学习,在未来地球物理学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根据行管局科学文化传播处供稿编辑)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201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