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沙龙 > 活动简讯

2022年 第九十四期(总第768期)

2022-11-17 18:34 来源:
放大 缩小

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简 报

2022﹞ 第九十四期(总第768期)

中科院老科协办公室 20221117


中科院老科协动物所分会举办

“一带一路上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学术沙龙

  20221110日,中科院老科协动物所分会举办了主题为“‘一带一路’上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学术沙龙,并进行了报告会视频直播。中科院老科协副理事长桂文庄、赵震声陈树堂、原院生物局局长王贵海,以及动物所、中国疾控中心、地理所、空天院、大气所、力学所等23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沙龙。沙龙由中科院老科协动物所分会理事长高家祥主持。

  动物所副所长、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主任乔格侠研究员做了题为“‘一带一路’上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基于动物多样性资源收集与有害动物防控”的主旨报告。中亚和东北亚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与我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和紧密的邻邦关系,对我国周边安全、对外经贸合作有重大影响,且生物区系与我国既相似又有区别,并相互影响。棉铃虫、麦双尾蚜、苹果蠹蛾、马铃薯甲虫等是这些国家和我国要共同面对的重要有害动物。如何监测和防控从这些国家传入的外来入侵物种直接关系到我国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同时,这些地区存在农业基础研究薄弱、害虫发生频繁、化学农药大量使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动物所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原国家动物博物馆标本馆)团队以科研学术交流为起始,深入中亚四国和蒙古国进行实地考察和动物多样性资源收集,了解当地农林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关键问题,围绕该区域内农林有害动物的监测和防控,系统开展动物资源调查,构建有害动物标本资源库和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重要有害动物快速鉴定体系,基于我国成熟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建设重要有害动物监测网络,输出生物防治技术和产品并进行集成示范应用,通过技术培训和项目联合实施培养该区域专业技术队伍和青年科研骨干。

  多年来与这些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和交流,促进了国门生物安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扩大了中国科技和我院国际科技机构联盟(ANSO)的影响力。未来,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将以ANSO联盟的发展宗旨为指导,联合中亚等国科学院的主要生物标本馆建立“‘一带一路’动物标本资源与可持续利用联盟”,实现实物标本与数据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开创区域绿色发展新局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一份力量。

  随后,动物所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执行主任陈军研究员做了题为“中亚动物多样性与资源调查国际合作研究汇报”的报告。自2011年以来,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在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支持下,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科学院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对中亚地区动物多样性和资源开展联合调查,构建实物资源库和信息数据库,打造双方合作平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培养青年人才,输出我方在害虫监测、防控方面的先进设施和产品,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报告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上述合作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梁红斌副研究员做了题为“蒙古国合作研究与野外考察”的报告。200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蒙古国一直进行着动物资源多样性合作研究,并对蒙古国进行了四次较大规模的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累计考察时间100多天,行程2万多公里,足迹遍布蒙古国的各个省份。报告简要介绍了中蒙科技合作的内容以及野外考察的精彩片段。

  报告结束后,大家分别就害虫监测方法和设备、标本快速鉴定、国内外标本采集、分类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分类学发展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建议

  动物所分会理事长高家祥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国家的顶层设计,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怀,是以邻为善,和平共处,真诚友善,共同发展之路,造福于沿线各国人民,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以乔所长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主导与中亚相关国家开展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绿色农业及区域生态安全开展有害动物的联合研究、联动监测、联防联治是“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

  对于害虫监测的问题,中科院老科协力学所分会王柏懿研究员建议利用现在先进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例如使用无人机来进行迁飞有害昆虫的监测和预警,可以解决边境等无人区无法设置吸虫塔的问题。

  对于物种的快速鉴定方面,中科院老科协副理事长桂文庄研究员建议使用现在的信息技术,比如图像识别等技术进行初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孟凤霞建议可以用质谱进行批量鉴定。

  对于国内外标本采集方面,大家相互分享了有趣的经历以及相关的经验和做法。

  对于分类学人才培养和分类学发展的问题,大家讨论较多。

  动物所陈德牛研究员回顾了动物所无脊椎动物研究室的历史,指出随着老先生的退休和去世,现在已基本没有做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人。

  中科院原生物局局长王贵海研究员指出,分类方面的专家和年轻人的培养是当务之急。国家现在一再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院里也在强调,但没有落实,分类人才萎缩、后继无人的问题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生命科学最基础性的工作就是生物多样性、分类和系统演化,没有这些就没有有害生物的防治、生物资源的利用、药物研发,或者一些重要的生命代谢调控问题研究。现在国家重大的标本馆资源库都在科学院,这是科学院体现国家队作用的一个方面。要发挥这些资源库的作用,就要加强系统生物学、分类学这些基础科学研究,而不是削弱。关键是要从整体布局上考虑其人才的培养,要与研究所用人机制结合,并重新设计奖励机制,同时降低进入门槛,从基础开始培养,这样才能吸引人、留住人。

  此外,专家们还对将来的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桂文庄副理事长认为报告生动地体现了我们中青年科学家对老一代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建议多做宣传,将这些内容作为科学家精神的范例进行宣讲;同时认为这些基础性工作非常有意义,但如果能直接与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以及疾病控制等方面结合,提供基础数据,就更显重要,也更容易得到部门、地方的支持。王贵海研究员表示,ANSO联盟在“一带一路”科技联合体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科学意义,也有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这些成果对国外农牧业害虫防治特别重要。他建议与其他在“一带一路”地区开展工作的研究所多交流,组织一些系统性的科学成果;同时要在疫情还未解除之前做一些案头总结工作,与国外,同时与内蒙和新疆边境地区多交流和合作,将来给当地政府也提出风险建议和防控措施,服务地方牧业和农业发展,发挥经济效益。

  最后,专家们对在野外进行考察和踏踏实实做基础工作的专家们表达了敬意,并期望能将这些工作持续进行下去,继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发挥作用。

乔格侠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陈军研究员作邀请报告

梁红斌副研究员作邀请报告

院老科协副理事长桂文庄研究员讲话

中科院原生物局局长王贵海研究员讲话

观看从中亚和蒙古国采集动物标本

合影

中科院老科协动物所分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