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建言摘编

怀柔科学城入驻科技人员热点问题调查报告

2020-06-28 17:07 来源:
放大 缩小
王柏懿 林世昌
(中科院老专家咨询团)
 
  中科院老专家咨询团作为北京市科协专业智库,近期开展了“怀柔科学城入驻科技人员热点问题调查”项目。到目前为止,入驻怀柔科学城的有中科院的单位有:高能所,物理所,大气所,生物物理所,空间中心,电子所、力学所、纳米能源所和网络中心。本次“热点问题”调查选择了高能所、大气所、电子所和力学所等四个单位为调查对象,了解在怀柔驻地工作的科技人员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包括课题实施、条件保障、工作环境、生活配套(住房、医疗、交通、子女教育等)等方面。
  上述四个研究所入驻怀柔科学城的运行模式各有特色。其中高能所和大气所是建设大科学装置,分别为高能同步光源、先进光源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目前大科学装置尚在建设中。电子所是2007年在雁栖经济开发区购置了土地,建设其怀柔园区。目前有二个研究室整体入驻,建设大科学装置用高功率高可靠速调管研发平台,该平台处于初设评审阶段,计划年底开工。力学所则是“准整体”入驻,从2008年开始在雁栖经济开发区建设“钱学森工程科学实验基地”以来,各个研究室新建的大型实验设备一律不在中关村园区布局,目前已在怀柔园区形成了一个先进运载和测量技术综合实验平台,包括复现风洞平台、高速列车平台、振动与可靠性平台、变马赫风洞平台、稀薄气体风洞平台、弹道靶、水下分离与计量平台以及引力波探测平台等。
  这四个所的调查模式也不尽相同:力学所是由老科协设计了一个《关于“怀柔科学城入驻科技人员热点问题调查”的问卷》,对不同职称职务、年龄性别的50名在职科技人员进行采样调查。大气所也是老科协设计了一个《怀柔科学城入驻科技人员热点问题调查》表,请5位入驻怀柔科学城的在职人员(都是高级职称,有正研、副研和高级实验师)填写;电子所是老科协通过职能部门对6位在职科技人员(职称上有正研、副研、助研,职务上有室主任、课题组长)进行电子信息调查,被调查人给出书面意见。高能所则是由老科协出面请求职能部门给出综合意见;力学所的调查除了对所列选项打勾以外,也要求给出具体书面意见。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咨询团提出了调查的目的、要求,以文档形式发放给相关单位的中科院老科协分会,各分会平行开展调查并提交结果,咨询团再依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本报告将给出调查结果,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若干咨询建议。
  一、调查结果
  考虑到力学所问卷调查的样本数较大,这里的说明主要依据这个数据。其它三所的调查结果亦会在相应部分给出。
  关于“实施课题研究氛围”的回答,入驻科技人员对怀柔科学城的研究氛围在总体上是满意的,认为“较好”的占比在80%以上。但是,大气所的5份材料中有3份勾选了“担心课题实验设施不到位”,电子所的6份调查材料中也有三人提出影响课题、项目实施与落地的问题。
  关于“从事试验条件保障”的回答,入驻科技人员的多数对怀柔科学城的条件保障是满意的,认为“较好”的占比接近70%。但是,电子所的6份调查材料中有三人提到了条件保障不够到位问题。
  关于“开展研究工作环境”的回答,入驻科技人员对怀柔科学城的工作环境是满意的,认为“较好”的占比在60%上下,但认为“一般”的占比有30%上下。此外,电子所的调查材料中有一人提到了工作环境存在问题。
  关于“实地工作生活配套”的回答,入驻科技人员对怀柔科学城的生活配套的满意程度很低,认为“好的”只有20%甚至更少。而认为“较差”的比例超过了认为“好的”,在50%以上。从其它三个所的调查结果来看,所反映的问题也集中在这个方面。
  关于生活配套问题,调查问卷是具体分作四个方面来征询回答的:住房,医疗,交通和子女教育。其中:(1)关于“住房保障”的回答,认为“较差”的比例(40%)超过了认为“好的”(20%)。高能所则是把临时住房和长期住房作为科技人员入驻怀柔科学城的首要问题提出。此外,大气所的5位采访对象中有4位、电子所的6位采访对象中有3位提及了这个问题。(2)关于“医疗条件”的回答,认为“一般”的比例超过60%,认为“较差”的比例接近20%。而大气所的5名采访对象均提出医疗是热点问题,电子所亦有一位提出需要落实优质医疗资源。(3)关于“交通保障”的回答,认同“好的”只有10%甚至更低,而认为“较差”的比例超过了50%。高能所提出迫切需要解决科技人员从研究所往返现场的交通问题。大气所的5位采访对象均认为交通是入驻人员的热点问题,电子所的6名采访对象中也有5人指出交通是吸引科技人员入驻的重要方面。(4)关于“子女教育”的回答,认为“好的”不到30%,而认为“较差”的比例在25%以上。高能所提出为了推进年轻科技人员入驻需要“妥善解决其子女入学的问题”。大气所5位采访对象有3位、电子所6位采访对象中有4位认为子女教育是入驻科技人员关注的重要方面。
  二、结果分析
  怀柔科学城是加快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要步骤,它聚集了中科院的优势邻域,集成了北京市的一流资源,着力攻坚、突破科技前沿和核心技术,以期尽早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建设怀柔科学城这个战略性决策十分正确,入驻科技人员对于“实施课题研究氛围”、“从事试验条件保障”和“开展研究工作环境”等三个问题的回答均是正面的,认为“好的”比例在60%以上,认为“较差”的比例只有2%甚至为零。这可以从力学所的研究工作实践得到佐证。
  力学所从2008年就开始建设怀柔园区,研究人员在“复现风洞平台”和“高速列车平台”这两个平台上开展的研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包括杨国伟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京沪高速铁路工程)、姜宗林等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实验技术)和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复现高超声速飞行条件激波风洞研究集体)。而且,还应指出的是,作为航空航天领域的一项原创性成果,这个激波风洞备受国际关注,成为世界航空航天领域一颗耀眼的明星。2016年6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在国际航空大会上,把2016年度的地面试验奖(AIAA Ground Testing Award 2016)颁发给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姜宗林。这是该奖项设立41年以来首位中国学者站在领奖台上,也是亚洲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美国航空航天学会的颁奖公告指出:“姜的成果创立了大型高超声速试验装备的新高度……姜的设计没有移动部件,能比传统风洞产生实验时间更长,能量更高的实验气流。”
  怀柔科学城的中科院其它研究所多数尚在建设中,我们相信当这一大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平台建成之后,在成建制的科研人员入驻之时,一定会产生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将怀柔科学城打造成为国家科技综合实力新高地,并可以持续地支撑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高水平发展。
  然而,通过本调查可以看到:关于“实地工作生活配套”的回答,入驻科技人员对怀柔科学城的满意程度很低,认为“好的”只有20%甚至更少;认为“较差”的比例约为1/3,超过了认为“好的”;有一般以上的人员认为“一般”。这表明怀柔科学城在吸引科技人员入驻方面还有许多工作需要落实、细化。
  对于生活配套问题,调查是具体从四个方面来征询回答的:住房,医疗,交通和子女教育。从统计数据来看,对交通问题最为差评:认为“好的”不到10%,认为“较差”则高达50-60%以上。其次是住房问题,认为“好的”约为1/4,认为“较差”在40%上下。子女教育问题位列第三,认为“好的”在20%上下,认为“较差”的在30%上下,也是差评高于好评。相比而言,对于医疗条件的评价,好评与差评相当,都在20%左右,认为“一般”的在60%以上。这些数据都是在怀柔实地工作科技人员在入驻后的真实体验的反映,必须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尽管规划了要“高标准建设绿色生态智慧人文科学城”,要“构建宜研、宜读、宜业、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多层次住房保障、高水平教育体系、高水平医疗配套、便捷的交通网络”以及“强化生活保障服务”“完善商业服务保障”
  等等,但实际上政策不落地、保障不到位、措施不落实,导致了科技人员不愿入驻怀柔,甚至一些人入住后又离开了。希望北京市和科学院有关方面加强协调,尽快改进生活配套方面的不足与缺失。
  三、几点建议
  1. 建立怀柔科学城和中心城区间快速便捷交通是当务之急
  无论是目前的建设阶段,还是未来的运行期间,怀柔科学城和中关村科学城之间都会有密切关联,前者以大科学装置和研究平台为特色,后者以专业人才和研究课题为依托。建立怀柔科学城和中心城区之间的快速便捷交通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需求。因此有如下建议:
  (1)中科院怀柔科学城综合办公室的班车要改变目前这种早晚一趟的方式,应当做到每隔1-2小时一趟。此外,亦可通过院有关部门,和国科大协调,共同运营班车,每小时一趟,增加科学城站点。
  (2)在上述通勤班车解决之前,充分利用入驻研究人员的私家车,院所有关部门协商制定合理政策与实施细则,给予使用私家车前往怀柔科学城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适当的货币津贴,可从研究经费中列支。
  (3)尽早启动怀柔科学城和中心城区之间轨道交通的规划、立项与建设。这是北京市切实落实党中央战略性决策的举措,无需好大喜功,“眉毛胡子一把抓”。在交通基础设置建设中,优先实现这一条才是关键。在轨道交通形成之前,北京市交通部门亦应提高上下班时段的公交与出租车服务水平,例如大站快车专线设置、S5线班次增加、京沈高铁北京段建设。
  2. 住房保障是吸引人才入驻怀柔科学城的关键措施
  对于怀柔科学城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有一批数量的科研人员(包括高级人才)长期稳定地居住在怀柔地区——“家在心便安”,而且可以免去消耗在通勤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从近年来,高校得以从科学院挖走年轻领军人才的情形来看,提供高薪和住房是主要的手段。因此有如下建议:
  (1)科学院应当在科学城园区内尽早建成只租不售的公寓房,包括各种规格(一二三室),以满足各类科研人员的需要。只要是在科学城园区工作,便可以长期租用,租金应适可或给予适当补贴。
  (2)科学院对于长期(可以规定年限,例如5年或10年以上)入驻怀柔工作并拟在怀柔自购商品房的人员,可给予适当的货币补助。科学院在实施“百人计划”时就采用了必要的住房保障措施来吸引人才的,这是成功的经验。
  (3)北京市或怀柔区能否考虑出台一种优惠政策:给予长期入驻科学城从事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含科技管理人员)购置一套公租房的资格,或低价购置商品房的优惠。曾常年在中心城区工作并在中心城区有一套住房又因工作需要移居怀柔科学城的人员,亦可享受这个优惠政策。
  3. 子女教育是稳定科技人员入驻怀柔科学城的定心丸
  科技人员十分关注子女教育。对于大多数在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来说,培育第二代是除了科研以外最重要的使命。所以,提供优良的教育资源,是稳定入驻科技人员的必不可少条件。相关的建议如下:
  (1)北京市和怀柔区教育局应当加大力度解决科学城园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问题。不能以强力入驻了北京实验二小和101中学就完事,应当着力提高实际师资和生源的质量。还应通过招商、政策引导等方式,吸引高品质的学前教育机构和专长培训机构在园区建立分支机构,尽快形成一个完整配套体系。
  (2)北京市和怀柔区教育局应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沟通、协调与支持,推进国科大设立附中与附小,一并解决科学城和国科大职工子弟的入学问题,还可以为长期入驻怀柔科学城的科技人员的家属提供一些工作机会,以减轻夫妻两地分居导致的困难。
  (3)科学院可以借鉴在中关村园区开设中科启元学校、在奥运村园区开设实验学校的成功经验,与民间机构协同,在怀柔科学城开设一所民办小学,招聘与吸引优秀教师任职任教,并集中收录科学院职工子女入学。只要生源质量有保障,教学质量就能提高,便可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4. 尽早实现“科学+城”的功能,打造宜业宜居环境
  宜业宜居环境的形成,也是怀柔科学城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宜业方面,要形成便于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在宜居方面,除了前述的交通、住房和子女教育外,还有医疗机构、商业设施和公共文化等需求应予解决。具体建议如下:
  (1)为了形成宜业环境,北京市应通过政策导向,引入一些高档次的机加工单位、五金配件和电子元器件供应单位进入怀柔,以适应科学装置建设与运行中工作质量与效率。科学院应会同相关研究所尽快在科学城设立网上办公系统,以优化入驻人员报销、申请等工作流程。科学院亦应会同院图书馆考虑建立远程借阅图书期刊机制,这是许多欧美国家实行多年的一种借阅方式,可以在科学院内试行起来。
  (2)北京市要推进优质医疗条件的建设,包括三甲医院的引入,尽快改变目前无论是综合类、专科类还是儿童类都是“小病无须看,大病看不了”的状况。此外,怀柔区要强化科学城周边的商业设施布局,尽快改变目前缺少大型超市、便民的菜市场餐厅药店、银行网点以及家政服务的状况。
  (3)北京市应加快怀建设怀柔公共文化设施,包括社区公园、街心花园、电
  影院、小剧场和文化馆等。科学城及其周边还缺少成人健身与儿童游乐的场所,亦需北京市有关部门政策导向引入。此外,科学院可以考虑在国科大建立一个艺术中心,像北大、清华等高校那样,吸引高层次艺术团体演出,同时惠及国科大师生和科学城职工。文化氛围是宜居环境的重要因素。
  2019年10月14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一起,联合调研了怀柔科学城的建设进展。希望以这次联合调研为契机,北京市和科学院双方进一步强化协力共建机制,在抓好项目建设、推进大科学装置和科技科研平台落地的同时,抓好住房、教育、医疗、交通、文化、商业等服务配套工作,把怀柔科学城打造成为“远看是花园,近看是家园”的梦幻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