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 建言摘编

为学术创新营造良好文化环境

2020-06-28 15:56 来源:
放大 缩小
马兵
  (中科院老专家咨询团)

  当前中国学术界从业人员的数量、学术成果的产量、科研经费额度、科研仪器设备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个学术界的灵魂――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却着实令人担忧。学术界的急功近利和作风浮躁时常饱受诟病。学术上造假、抄袭、科研项目低级重复,拉山头、搞宗派、贪污腐败等在科技界也时有发生。当下我们的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极不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学术界的评价和导向机制出了问题。在八、九十年代,国家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事业单位经费紧张,单位就鼓励科研人员下海搞‘创收’,以谁搞得钱多论英雄,以文章发表的数量作为评价提薪、提职以及分房的依据,滋生了一些人投机取巧、采用拉关系、重复立项、重复投稿、抄袭等手段创业绩,这些急功近利的风气在学术界至今未肃清。和社会上的贪污、受贿等腐败相比,被视为净土的学术界的腐败对社会危害性更大。学术界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领域,它担负着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关系着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它的腐败直接标志着学术道德的沦丧,为人师者师德和人格的缺失,不仅会贻误后代,破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损害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更会导致我国传承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丧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学术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学术生态滞后、学术研究自律性不足、学术研究活动受外部干扰太多、学术评价指标和导向机制不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这一概括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也证明政府对于当下的中国学术环境已有清晰的认识。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学术能否得到好的发展,关键有二:一是政府要坚持正向引领,出台法规制度约束和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二是为学者提供良好的物质待遇;创造宽松和自由的学术环境,这两点都需要政府为之。为此建议:
  一、学术文化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
  搞乱一代人的价值观不需要多长时间,但回归正常学术环境,是一个很长的
  过程。是需要下大力气的。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良好的文化环境的创建,一种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的社会氛围,要从小严格教育培养,它对提高下一代全民现代化教育水平和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教育观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学术文化气质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行为方式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和师资水平息息相关。目前香港的动乱就和它的教育制度及体系出了问题有关,所以教育出连祖宗都不认,甘愿做狗的一批所谓精英。
  如今社会思想更加丰富多元化,公众对科学家的关注和崇尚还不如演艺明星,科学家的光环似乎褪色许多,这种现象不得不引人忧思。记得前辈钱学森先生在世时曾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多年前,数学家邱成桐教授也发表过我国为什么没人获得诺贝尔奖的言论。所以建议政府加强对学校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学校要设立有关《科学》的课程,课程可包括科学家的故事、科技报国的精神、科学发明的观察与方法、专业及工匠的精神等系统内容,可以从幼儿园做起,在新形势下对我国的教育体系进行创新和充实。
  二、科研单位在新职工入所前,要进行价值观、科学报国精神、科研道德以及法规制度的班前培训
  目前,科研单位即培养研究生同时也招收研究生毕业的新职工。对新入职的职工,必须要经过系统地、严格地学术训练,使其在以后的学习、发展、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科学报国精神、使其能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训练过程可以影响到一个学者一生的研究道路,学术文化是科研单位在探求知识、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良好的有一定的特色和氛围的一种文化气质。对新时代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科学家精神要大力宣讲。单位可以组织有丰富研究经验的科技人员为教师并制定培训计划,拿出3~6个月的时间对新职工进行岗前培训。政府应对科研单位定法规,新职工上岗前,必须经过培训。
  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对创新人才有更高的要求、创新人才不仅应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创新精神,而且还应具有缜密的创新思维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系统的根本任务,单位的学术文化建设对于创新人才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改革计划性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完善稳定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学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为让那些喜欢学术研究的人能够静下心、坐得住、自由地思考自己关心的学术问题,政府除了减少或压缩那些刺激学术发展的行政性的做法,改善年轻学者的生存环境外,还需完善建立一个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项目的发布和申报共享平台,平台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布和申请机制,我国很多政府部门有下属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很多时候,课题信息的发布和评审结果不够公开透明,这样极易造成权力寻租和科研腐败。由于项目经费的申请、审核、批复由政府各部门分别管理,科研项目管理分散,故低效和重复研究活动长期存在。国家应对一些重大科研基地以及基础研究课题以稳定支持为主,使科研工作者能专心围绕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目标开展持续稳定的研究,且不为经费奔波操心。我国科研经费目前管理僵化、科研单位科技经费管理没有灵活性,再加上科研经费分配体制自身的一些问题,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障碍。政府在科研财政投入体制存在明显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利益特征,科研经费管理上还是一种计划性思维,科研活动政府化、行政化,使研究缺乏自主权,研究者无法真正基于个人优势和研究兴趣开展科学研究。研究者只是完成命题作文交差。所以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发放,建议政府应出台减少对科研人员束缚的一些政策条款,在加强科研机构考核并以法规制度约束的同时,只要能够较好地做好科技研发工作,经费预算、经费使用、日常的科研工作细节国家都可以不管,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财务运转中解放出来。